1975年春,40多位十七八岁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来到这里,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和激情,在这里从头学起,养过蚕、育过桑苗,守过桑园,晒过大粪、拉过马草,同甘共苦中他们携手并进。 逡巡于福达农庄的一间间老房子,目睹着老式的剿丝机、石碾石磨,耳畔响起广场喇叭里播放的《英雄儿女》,仿佛置身历史的情景剧:“大队部”的院子比其他院子大些,会计室的办公桌上摊放着徐州专区蚕种场1965年的账簿,噼噼叭叭的算盘声宛若其间;“供销社”与大队部相连,砖垒的柜台上排着数个装着散酒、酱油和醋的大肚坛,内间的土案上放着几匹蓝印土布和大花布是物质匮乏时代的奢侈品;“大食堂”里的方桌条凳透着质朴,墙上的贴画带着鲜明的时代印痕。在复原的公共食堂吃一顿徐州“八大碗”,定添知青忆旧、老同学聚会的别样情致;福达农庄的“知青文化馆”,以详实的图片文字和实物,展示了知青们自强不息、拼搏进取的过往。目前文化馆展品还在不断地向社会征集、充实,以增加历史的厚重感。